清华大学机械系科技成果“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”在中关村论坛发布

点击次数: 更新时间:2025-04-18

2025 年 3 月 27 日至 31 日,备受瞩目的 2025 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盛大举行。此次论坛以 “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” 为主题,汇聚了国内外众多顶尖科研机构、高校及企业,共同探

讨科技前沿与合作机遇。3 月 31 日下午,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的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活

动成为焦点,经过层层筛选与严格评审,19 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脱颖而出,其

中包括清华大学机械系刘辛军教授团队研发的 “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”,该成果面向国家重大需求,在航天器制造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,引发广泛关注。

破解航天制造难题,创新加工模式

航天器大型复杂构件的高效高质量制造一直是困扰行业的难题。刘辛军教授团队历经多年钻研,首

创了 “手眼脑” 协同原位加工模式,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。该模式通过模拟人类手

、眼、脑协同工作的原理,使机器人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实现高精度、高效率的加工操作,有效提升

了制造质量和生产效率。


核心技术突破,构建完整理论与装备体系

团队创建了以运动和力的作用机理为核心的并联机构 “型 - 性 - 度” 交互设计理论,为机器人的

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基于此理论,发明了轻量化、耦合调姿的五自由度全并联机构,这一

创新机构具备高刚度、高精度和良好的动态性能,能够满足航天器大型复杂构件制造的严苛要求。


在此基础上,团队研制了 “全向移动平台 + 高刚度定位机构 + 高精度五轴加工模块” 的移动式混

联加工新装备。该装备融合了多项先进技术,攻克了跨尺度测量、静动态精度协同调控、高效柔性

工艺等关键技术难题,构建了 “大范围定位 + 局部五轴精雕细刻” 的原位精密铣削系统,实现了从

整体结构到局部细节的精准加工,为航天器制造提供了一套完整、高效的加工装备体系。


成功应用,推动航天制造模式变革

该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多项国家重大航天项目。完成了世界现役装载能力最强的天

舟系列货运飞船整舱与舱段结构、我国最大遥感卫星碳纤维网格承力结构、高分对地观测系统系列

卫星整星结构等大型构件的制造任务,使其制造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变化,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制

造质量,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在 CCTV9 放映的中国空间站全景式纪录片《天宫建造》中,航天五院总工艺师对这一成果给予了

高度评价,表示 “我们用的方法,在国际上找不到第二家应用的”,充分彰显了该成果在国际航天

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和独特价值。


助力科技合作,展现创新实力

此次清华大学 “移动式混联加工机器人” 在 2025 中关村论坛上的发布,不仅是团队多年科研攻关

的结晶展示,更是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有力体现。它为全球科技合

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范例,有望吸引更多的国际科研力量参与到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,共同推

动航天制造技术的发展,迈向更加广阔的宇宙探索征程,持续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


您还想知道更多?

请通过以下信息联系到我们!

  • 电话: 17352100081
  • 电子邮件: gskxyq@sina.com
  • 联系人: 王先生
  • 网址:http://gskxyq.com/